CHIN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UND
2022-11-23
日前,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(COP27)閉幕。本次大會通過了數十項決議,但在“損失與損害基金”誰出資、“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.5℃以內”的目標是不是要堅持等關鍵問題上,未能達成廣泛共識。
有觀察者直言,這次大會開得不圓滿,卻并不令人意外。從1992年的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到《京都議定書》,再到《巴黎協定》,國際社會一直致力于攜手應對氣候變化。但是,一些發達國家卻光說不練,甚至說一套做一套。比如,早在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哥本哈根大會上,發達國家就做出承諾,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支持,但至今尚未兌現。再放眼當下,面對高溫干旱、俄烏沖突等因素誘發的能源危機,一些西方國家更紛紛在減排政策上開起了倒車——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宣布放棄2025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;美國最高法院裁決聯邦政府無權在州層面限制溫室氣體排放……凡此種種,極大損害了南北互信,消解了全球共識,導致國際社會始終無法形成行動合力。
全球變暖并非危言聳聽,氣候變化是對人類福祉和地球健康的直接威脅。應對氣候變化放空炮、“開倒車”,損害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。醫學雜志《柳葉刀》發表報告指出,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,現在受極端干旱事件影響的土地面積增加了約30%。2021年,由于極端高溫,人類幾乎損失了5000億小時的工作時間,減少了糧食供應和收入,相關經濟損失約為7000億美元。今年夏天,極端高溫更是席卷整個北半球,山火、風暴、干旱、洪水等極端災害疊加,但正如氣候學者所擔憂的,這一切可能還只是“前奏”。今天的地球已進入人類活動影響遠超自然進程本身的“人類世”,可人類對此的認識與行動,卻大幅滯后于自己所造成的影響。長此以往,只會釀成更大的難以應對的危機。
“人類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,地球上沒有任何地區可以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?!弊鳛槿蛐詥栴},應對氣候危機不能只是少數國家的“獨角戲”,更不能在運作過程中各自為政、相互推諉,必須凝聚全球合力、開展全球合作??陀^來講,國際能源形勢不容樂觀,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立場存在分歧,形成共識仍面臨諸多挑戰。過去這些年,經過全人類的努力,很多人認為碳排放量應該已經降下來了,但實際依然處于峰值。據氣候專家判斷,有聯合國等多邊合作平臺的存在,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快速進步,如果堅決采取行動,仍有可能實現2030年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0年至少降低一半的目標。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,團結一致,相向而行。
不少國際氣象專家發出警告:氣候危機時代已至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,是為了緩解我們當下的艱難處境,更是為了給子孫后代謀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。